暑假期間,滕州微山湖紅荷濕地景區推出了多項水上運動和紅色情景劇《劉洪與芳林嫂》,吸引著全國各地的游客紛至沓來。游客們在暢游萬頃微湖、漁家風情、濕地美景的同時,又自然而然地接受了革命傳統和愛國主義教育,景區接待游客人數又創歷史新高。
依托自然資源做強文旅融合,是我市精心打造“一城一園一山一水”文旅品牌的有效手段。近年來,我市圍繞“中華善城、現代滕州”城市定位,立足歷史人文和自然資源稟賦,堅持以墨子文化招手、生態休閑留人,按照“一城一園一山一水”總體思路,講好滕州文旅故事,全力打造國際化旅游目的地,有效推動了全市文旅產業高質量發展。
我市探索推出文旅專班專抓新模式,組建特色文旅產業鏈黨委,成立中國古代科學技術文化博物館和薛河流域考古遺址公園推進工作專班,強化統籌協調和資源整合,將魯中南文物保護與考古研究中心、薛國故城二期、崗上遺址公園等16個重點文旅項目納入市委跟蹤調度重點任務,實行清單化、責任化、時效化管理,開展常態化督導調度,全力保障項目建設。我市加速構建全域旅游發展新格局,按照“一城一園一山一水”總體思路,加快建設中部墨子科技文化城、南部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北部山水生態游三條全域旅游精品線路,全力開展“一企一策”培育幫促,嚴格落實“企呼政應、接訴即辦”工作機制,建立健全文旅企業跟蹤服務和訴求解決工作運行機制,鼓勵支持產業鏈企業膨脹擴規。目前,全市500萬元以上文旅企業達到62家,其中“四上”企業24家。
我市強化市場思維,堅持運營前置,成功舉辦墨子文化節、魯班文化節、滕州書展、“鄉村好時節·滕州微山湖紅荷濕地文化旅游季”等品牌節會,組織開展紅荷濕地燈展、龍泉廟會、紅荷濕地“五一天天樂”等30余項文旅活動。我市積極舉辦首批文旅推介官評選,建立文旅宣傳矩陣,設計制作全域旅游攻略、旅游地圖、美食地圖和名品合集,凝結各方力量打造“大美滕州”系列話題標簽,多渠道合作宣發精品稿件和短視頻,全網點擊量超10億,“中華善城、現代滕州”和“墨子魯班故里·濕地紅荷之都”的知名度、美譽度、吸引力和影響力持續提升。
我市錨定融合化發展,緊跟文旅消費新趨勢,構建特色鮮明、優勢突出的游覽體系,整合打造龍泉廣場片區、中萬國際、保利萬達等8處“夜滕城”文旅消費集聚區、主題街區,積極培育地標商圈、特色街區、滕城夜游等消費場景,龍泉廣場片區獲評省級夜間文旅消費集聚區,為市民游客提供了豐富的文旅消費新體驗。注重文化傳承,依托傳統農耕文化、山水文化、民俗文化和歷史典故,深入挖掘文化內涵與時代價值,持續開展“戲曲進鄉村”6800余場次,在全省率先實施“鄉村文物保護利用進村居”試點工作,建成鄉村文物展覽館12處,建設村史、民俗館76家,培育魯班鎖制作等非遺工坊43家,非遺文旅產業示范園助力鄉村振興獲評省首批非遺助力鄉村振興典型案例。
我市圍繞提振特色旅游,加快“旅游+”融合發展。堅持“農是根、文是魂、旅是花、富是果”的發展理念,推動文旅賦能鄉村振興,精心策劃文物古跡游、文博場館游、城市休閑購物游等特色線路,豐富市民游客“微旅游、慢生活”體驗,著力構建全業融合、全景建設、全民參與的全域化發展格局。目前,黃連山旅游風景道入選省旅游風景道,微山湖紅荷濕地創建旅游度假區基礎設施提升工程、微湖漁家創新引領鄉村振興示范片區項目納入2024年文化體驗廊道重點項目名單。大力實施“山東手造·善品滕州”品牌培育工程,加強與山東藝術學院、山東工藝美院等校企合作交流,支持魯班天工木藝、巧林榫卯積木等一批示范帶動性強的文創企業發展壯大,文創產品“魯班鎖”在聯合國推介,非遺面塑作品“四大天王”系列獲得奧地利維也納“紅地毯”藝術大獎,4款產品在國家級旅游商品大賽獲獎,16家手造企業的產品入選“山東手造優選100”名單。
(朱婷婷 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