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器人代替工人生產,黑燈工廠代替傳統車間,人工智能讓城市更加智慧,數字經濟為高質量發展插上騰飛翅膀……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科技創新是高質量發展的強大動能。去年以來,我市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全市科技綜合實力穩步提升,成功入選第二批全國創新型縣(市)建設名單;在中國中小城市發展指數研究課題組發布的榜單中,我市位列全國科技創新百強縣第26名、山東省第4名。這些成績描繪出我市加速推進科技賦能的堅實足跡,更折射出創新發展的澎湃動能。
培育創新主體
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
走進山東山森數控技術有限公司,自動物流車在生產線上來回穿梭,上下物料由機器人完成。近幾年,山森數控公司將傳統的SMT生產線進行數字化改造,引入先進的數據采集、分析和管理系統,使用智能電盤和機器人等設備進行自動上料、自動拼貼等操作,實現生產過程的自動化和信息化,提高了生產線的效率和精度。
企業是創新的主體,也是“主戰場”。我市加大高新技術企業培育力度,以高新技術企業培育帶動高新技術產業發展,高新技術產值逆勢增長。去年前三季度,全市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規上工業總產值比重達到59.63%。深入實施科技企業梯次培育三年行動計劃,“一企一策”精準指導,高新技術企業數量持續擴大;國家科技型中小企業認定入庫314家,比上一年增加69家。同時,加大對上爭取力度,數十個項目列入國家、省市科技專項,去年全年爭取上級科技資金可突破7000萬元。
打造創新平臺
促進科技成果產業化
新春伊始,市人才創新驅動中心內一派火熱景象,一臺臺精密的儀器前,科研人員在認真地進行實驗。
我市全力推進“四個一批”科技平臺建設,即:創建一批省級平臺、沖刺一批國家級平臺、創新培育一批縣級平臺、推薦申報一批市級平臺。去年全年,新增省級以上科技創新平臺6家,創歷史最好成績;新增省眾創空間3家,分別是市人才創新驅動中心、聚智人才發展公司、翔宇科技公司;新增省院士工作站2家,分別是信華新格林智慧農業公司與中國工程院趙振東院士、華數智能制造研究院與德國國家工程院葛興福院士合作建立;北理工魯南研究院新認定省科技成果轉化中試示范基地。魯南化工、華數智能制造研究院、北航機床創新研究院3家企業被評為省優秀平臺。持續推動規上工業企業研發平臺全覆蓋,認定滕州市技術創新中心88家。去年全年棗莊市級重點實驗室、技術創新中心等各類科技平臺數量持續增長。
我市堅持“請進來”“走出去”相結合,組織企業與高校院所“點對點”對接,組織校企合作交流20余次,先后邀請青島科技大學、山東大學、吉林大學來滕開展產學研交流;組織60余家企業赴山東大學、中國林科院林化所等高校院所對接,一批合作項目順利推進。此外,選聘山東科技大學11名高層次人才來我市掛職擔任科技副總。
注重人才引育
構筑創新驅動新高地
滕州匯聚了各類人才,為高質量發展聚智賦能。市科技局充分發揮科技部門聯系人才、服務人才的優勢,積極做好招才引智工作,去年全年培養引進省級科技人才5人。其中,哈德斯特軌道交通科技有限公司鮑貴民入選省創業大賽創業企業類泰山產業領軍人才,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裴忠才教授、浙江工業大學紀紅兵教授入選省創業大賽創業團隊類優勝人選,威智醫藥外國專家團隊入選省級人才計劃,威智醫藥1人入選省海外工程師。同時,引進外國專家16人,柔性引進高層次人才2名。抓好人才培育競賽,在“創業棗莊共贏未來”大賽中取得優異成績,一木科技張子恒取得創業企業組第2名成績,天合京工新材料科技公司周鄭彬獲大賽二等獎。
市人才創新驅動中心被認定為省眾創空間,中心入選省專家服務基層示范項目。入駐企業新獲批省博士后創新實踐基地。圍繞服務產業發展,積極開展產學研對接,與棗莊學院、棗莊科技職業學院等本土院校開展校企合作,聯合棗莊創新研究院,與清華大學未來研究院、吉林大學、上海交大等知名高校人才團隊對接,承辦了省職業技能大賽市級選拔賽CAD機械設計賽項,先后舉辦了專家服務基層暨機床產業產學研交流會、智能制造賦能機床產業高質量發展對接會、知識產權專題講座等活動。
現代化滕州,“新”潮涌動。站在發展新起點,我市全面貫徹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培育發展新動能、集聚發展新要素,實現新突破、取得新進展,譜寫滕州高質量發展新篇章。
(甘甜? 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