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我市堅持擴量提質并重,引導民營企業錨定工業倍增計劃,聚焦“化機鋰醫數”五大賽道,做強實業、深耕主業、合規經營、轉型升級,不斷提升發展質量,全面增強綜合實力和核心競爭力。
我市以梯次培育助企登高,健全重大項目專班制、重點項目專員制、重大工程和片區指揮部制,完善創新型中小企業、專精特新企業、“小巨人”企業、單項冠軍企業梯次培育體系。實施十強民企培育行動,支持龍頭企業做大做強,招商引資民營企業項目,根據投資金額,享受國有企業同等政策待遇。研究出臺企業營收增量獎、一次性“過門檻”獎、制造業單項冠軍獎等激勵政策,促進企業擴量提質、倍增發展。去年以來,新增省級以上“專精特新”“瞪羚”等高成長型企業47家,其中國家級“小巨人”企業2家、辛化硅膠等2家企業獲評國家級單項冠軍企業。
我市堅持以科技創新提升能級,鼓勵民營企業瞄準產業前沿、細分領域、市場需求,開展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參與建立新型研發機構和創新平臺,提高創新要素集聚能力。全市國家高新技術企業突破200家,科技型中小企業達到314家,威智藥業獲評國家企業技術中心,中小機床產業集群列入國家級特色產業集群。深入實施智能化、綠色化“技改煥新”行動,加快企業“上云用數賦智”,推動產品向價值鏈高端攀升,全市民營企業累計培育國家級綠色工廠5家、省級2家,惠眾電商創業園獲評國家級眾創空間。
我市著力完善融資支持政策制度,將銀行業績考核同支持民營經濟發展工作掛鉤,提高對中小微企業信貸投放的考核權重。加強民營企業人才引育留用,建好用好管理人才、科創人才、技能人才三支隊伍,打造企業人才生態圈。堅持源頭控碳、過程減碳、末端去碳,引導民營企業積極參與碳排放權交易,實現綠色低碳發展。優化土地供應方式,支持長期租賃、先租后讓、租讓結合、彈性年期出讓等;挖掘存量工業用地資源,通過廠房加層、廠區改造、內部土地整理、開發建設地下空間等途徑提高土地“畝均效益”。
(朱婷婷?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