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亭區城頭鎮東城頭村村民林景全最近收到一筆意外之喜:通過“農農e鏈”平臺,參與土地承包經營權數字化并獲得平臺服務費獎勵。“除了土地流轉收益,還能得到數字化參與的紅利,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林景全的欣喜,正是我市推進農村產權數字化改革的生動詮釋。
一份因參與產權數字化而獲得的平臺獎勵,讓村民喜出望外;一筆憑借“數字憑證”獲得的百萬元貸款,解了家庭農場的燃眉之急……“農農e鏈”這把“密鑰”,正打開農村產權數據要素變現的那扇“門”。
農村產權資源豐富,卻長期面臨“看不清、抵押難、變現堵”的金融梗阻。為破解這一困境,我市在全國創新打造“農農e鏈”數字化農村產權流轉融資信息服務平臺,通過全流程數字化服務,為農村產權賦能,探索讓其“活”起來、“流”起來、“轉”起來的新路徑。
為激勵農戶主動參與數字化,“農農e鏈”平臺首創“服務費反哺”機制。根據集體和農戶數字化參與度和配合度,從平臺服務費中給予的獎勵,讓農戶除了流轉土地獲得收益之外,其產權數字化行為也享受到了紅利。“我們村150余畝入鏈土地,為村集體和49戶農戶額外增收8000余元。”東城頭村黨支部書記張士峰說。
11月11日,在山亭區龍潭家庭農場內,魯南番茄分子實驗室的建設工作正如火如荼進行。而在這之前,該項目卻面臨著資金“瓶頸”制約。棗莊銀行了解情況后,通過“農農e鏈”平臺給農場提供流動資金貸款100萬元。“沒想到僅靠數字憑證,不用提供額外擔保就能把貸款辦下來。”龍潭家庭農場負責人袁權說,“農農e鏈”的介入極大提升了辦貸的效率,為農場的發展解了燃眉之急。
中國人民銀行棗莊市分行副行長王森介紹,通過農村產權資產數字憑證化,實現了從“紙質證明+人工跑腿”到“鏈上憑證+數據跑路”的轉變,拓展了農村產權數字化應用場景,讓各類農業主體便捷高效地獲得融資支持,這種模式具有示范引領作用和復制推廣價值。
截至目前,全市已入鏈村級組織67個、農戶2210戶、農業經營主體27家,累計發放貸款1.84億元,其中稅郭鎮43個村集體組織即將整鎮完成產權數字化工作。
從“靠地吃飯”到“數字增收”,隨著更多經營主體和農戶加入,這片土地上的數字紅利將持續釋放,為全國數字鄉村建設提供“棗莊樣本”。

您的位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