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我市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積極探索生態環境與金融、科技、產業深度融合路徑,推動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和諧共生,持續擦亮高質量發展生態底色。
我市將生態環保重大項目作為改善環境質量、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抓手,發揮資金撬動作用,把“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融入發展全局,堅持項目聯動,構建生態產業閉環,啟動“城郭河流域生態環境綜合治理與綠色低碳產業融合發展EOD?項目”,通過產業鏈延伸、聯合經營等方式,融合流域生態農業、高端裝備研發制造等關聯產業,以產業收益反哺生態治理,實現“治理—收益—再投入”良性循環。發揮環保專項資金“四兩撥千斤”的作用,爭取上級資金支持并加快支付進度。2024年以來,全市累計爭取中央大氣、水污染防治,省級生態文明獎補等資金9800余萬元,投入4100余萬元用于燒結磚瓦企業集群整治、煤場封閉工程等6個項目,提升了治理水平和行業競爭力。此外,我市大力激發閑置土地潛能,投資1800余萬元,采用化學氧化、常溫熱解吸等技術,推動原瑞達焦化企業22公頃污染場地修復,規劃“一軸、兩環、五區、多點”景觀結構,將閑置地塊改造為“鐵西公園”,成為滕州西部城區靚麗名片。
我市錨定“綠色化工、龍頭引領”目標定位,推動魯南高科技化工園區生態提升與產業轉型,實現“向綠向新”發展。積極探索清潔生產、減污降碳路徑,創新“技術支持機構+環保管家+企業技術人員”審核模式,從園區、管理、企業多維度開展清潔生產,提升生態承載力、高端化工項目容納力,順利通過生態環境部、國家發改委清潔生產審核創新試點驗收。提升項目落地、快速投產效能,推行崗位責任制、首問負責制、一次性告知制等,在法定范圍內“減環節、減材料、減時限”,最大限度縮短環評審批周期。深化重點行業績效分級,開展“爭A創B”行動,為企業“量身定制”環保提升路徑。探索排污權交易試點,兩家企業競得盛隆化工10噸/年排污權,創山東省近三年交易最高競價紀錄,實現環保水平與經濟效益“雙提升”。
為積極構建智慧監管立體格局,我市全力打造“全面感知、自動分析、及時預警、鎖定打擊”四位一體監管體系,整合國控站點、在線監測、視頻監控等數據,關聯監管信息2500余萬條,錄入本地數據3萬余條,建成生態環境“大數據庫”。開發手機App,支持實時查看企業治污設施、一鍵導航及聯系負責人,極大方便了日常監管和數據調取。智能預警,實現管控全鏈條。借助智慧化監管體系,開展趨勢預測、預警推送、數據回溯等工作,形成“預測—預警—回溯”閉環。同時,我市以排污許可證為基礎,收錄企業生產、治污信息,關聯監管數據,建立1025家污染源“一企一檔”,實現從“末端治理”到“前端防范”轉變。目前,我市已在253家重點企業安裝監控,推送預警信息3.1萬余條;2025年以來,全市非現場執法比例達50%,同比提升20.89%,實現了“守法不擾、違法嚴懲”。
(朱婷婷?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