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續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是新時代發展農業領域新質生產力的生動體現,對于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鄉村全面振興具有重要意義。我市擁有耕地面積120萬畝。近年來,我市按照“縱抓產業、橫抓區域、規模開發、整體推進”的工作思路,本著“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高效益運行”的原則,已累計建設高標準農田112萬畝。通過項目的實施,基本解決了旱能澆、澇能排的問題,實現了開機即可澆水,項目區取得了顯著的經濟、社會、生態效益,得到了群眾的充分認可。
在農業生產條件方面,項目區變成了田成方、林成網、旱能澆、澇能排的高標準農田,建設了橋涵,整修了農田道路,方便了農用機械進入田間作業。同時,埋設節水管道,實現了農田灌溉節水化。在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方面,極大地促進了土地流轉和種植結構調整,糧食產量畝增120公斤以上,人均純收入增加320元以上。此外,農業科技含量得到了明顯提高。通過培訓使項目區農民群眾掌握優質農產品生產技術、農業標準化生產技術、病蟲害防治技術和無公害肥料的應用技術。項目區新技術推廣普及率及良種覆蓋率均達到100%,科技貢獻率達到60%以上。
我市按照“項目管理法人制、建設內容及資金公示制、工程施工招標投標制、施工質量監理制、項目資金報帳撥款制、項目竣工驗收制、建成工程移交使用制”等相關規定進行項目管理。為確保高標準農田建設穩步推進,我市切實做好項目“前、中、后”期的公示工作,提高工作透明度,主動接受農民群眾和社會監督。除了在政府采購網站等平臺發布招標信息外,我市還向具有良好施工信譽、承擔過類似工程施工的具有投標潛力的公司發送投標邀請書,公開向社會發布招標信息。在項目實施過程中,監理單位安排監理工程師常駐工地,總監理工程師定期或不定期到工地檢查。在建后管護中,圍繞已建工程高標準農田建后管護人員明確不具體、責任履行不到位等問題,下沉6個村居“解剖麻雀”,開展座談50余人次,經過反復調研論證,印發相關通知,要求村居通過“一事一議”等規范程序,選聘管護人員,明確管護事項;合理確定灌溉電價,公示后報鎮街備案;及時公開灌溉電費收取和開支情況,接受群眾監督。整治后,我市共明確高標準農田管護人員1588人,構建起“鄉鎮落實、村為主體、受益者參與”的管護工作新體系。
(劉林昊?報道)